底層邏輯:五人

五人,即時書中五幅可以令你改進人際關係的圖。第一幅圖: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。

劉潤先生認為,君子之交淡如水。好的人際關係,沒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飯,或者逢年過節送個禮。很多人想方設法地去討好別人或者努力經營人脈,就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幫到自己,這種心態是不對的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底層邏輯:五人”

底層邏輯:四進

四進,即時書中四幅可以令你進步的圖。第一幅圖:人生商業模式。

劉潤先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能力,是獲得能力的能力,例如,怎樣用兩年的時間,獲得別人五年的能力。他提出的方案是,用可怕的勤奮(711工作模式—早上七時至晚上11時,年中無休),加上高效反饋(刻意練習)。

書中提到,用選擇、方法和工具去提高效率。有人說:選擇比努力更重要,例如,花17分鐘去決定你整天的計劃,懂得取捨,有效地運用時間;懂得運用方法,吸引註意力,達到最好的效果;利用白板,幫助思考和決策。

如果你想你的人生獲得巨大的成功,你必須借助槓桿:團隊、產品、資本和影響力的槓桿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底層邏輯:四進”

底層邏輯:三觀

事實、觀點、立場、信仰

在“底層邏輯: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“書中比較重要的陳述:一個人的表述至少可以分為四種:事實(Fact)、觀點(Opinion)、立場(Stand)和信仰(Belief)。 “今天很熱”是不是事實?這不是事實。“今天30攝氏度”才是事實。熱,是你的觀點。

事實,是獨立於人的判斷的客觀存在。觀點,是你對一個事實的看法。立場,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。信仰,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。

劉潤先生說:信仰都是對的,因為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。這就是“邏輯自洽”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,不要攻擊別人的信仰。因為,第一,你不可能獲勝;第二,你會失去這個朋友。我更進一步認為,除了不攻擊別人的信仰外,亦不要爭辯他人的觀點、或者立場,因為只會浪費你的時間。事實和科學的辯論,是會越辯越明;觀點、立場和信仰的辯論,是會越辯越傷感情。

究竟我們怎樣把這些概念運用到投資上?

Continue reading “底層邏輯:三觀”

底層邏輯:二思

邏輯思維
劉潤先生用自己的一則事例,說明怎樣運用What、Why、How的邏輯思維,幫他獲取“專業”“你太牛了”的稱讚。他說,赤道附近的旅遊區,有小花在水面上向不同方向旋轉的表演。水盤放在赤道線以北時,小花向逆時針方向轉動;水盤放在赤道線以南時,小花向順時針方向轉動,表演者堅稱是由於地轉偏向力而產生的。
因為他有刨根問底的邏輯思維,所以當他有機會去南半球旅行的時候,他就做實驗去解開這個疑惑。實驗結果:流的方向是隨機的,有時是順時針,有時是逆時針。於是他便認真查看視頻和相關的資料。他發現,地轉偏向力確實存在,但只能對大尺度物體的運動(例如洋流)產生影響,對小尺度物體的運動(例如面盆裏的水流動)很難產生影響。他亦發現赤道附近旅遊的人做實驗時,輕推一下水,給水流一個影響方向的初始動力。
Continue reading “底層邏輯:二思”

底層邏輯:一樹

枝 = 企業家和骨幹成員

劉潤先生說:“洞察本質的人,都會打比方。青島啤酒前董事長金志國,就是打比方的高手”。金志國先生说:創業初期,你的公司就是草本植物,生命力頑強,給點陽光就燦爛。公司依靠什麼?靠創始人。其他員工都是助手。度過了創業期,你的公司就成了灌木,比草高大,發展良好。這時,公司還能只依靠創始人嗎?不能了,要靠團隊。那公司再發展壯大呢?這時,公司就是喬木,是參天大樹了。到了這一時期,公司再也不能靠創始人、靠團隊了,而是要靠系統。
Continue reading “底層邏輯:一樹”

底層邏輯

我為什麼對這個題目感興趣?

因為我公司的CEO對我說,要做好投資,就必須掌握事情的底層邏輯。於是我便在網上找有關的書籍,幸運地給我找到《底層邏輯: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》這本書,作者是劉潤。

結果,一看便不能自拔,花了兩、三天的時間,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底層邏輯”